【实践百味】爱心修护的汇城古迹

作者: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时间:2018-04-18 点击数:

爱心修护的汇城古迹

----汇 城 村 一 日 游

作者: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赖帝水

题记 2008年7月13日,骄阳似火,酷热逼人,却丝毫没有降低我们对人文景观和革命史迹相汇集的梅州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这个“博物馆”的参观欲望。汇城村地处粤闽赣边界的山区,丘峦起伏,绿意盎然,是我们新闻中心学生记者赴梅州山区进行暑期实践的重要一站。

潮客两地情谊的象征------韩江源石雕

来到三河坝码头,还没上船,眼睛就不听使唤地四处张望,很快就聚焦于对岸边蓝天白云相接处一座伟岸素雅的石雕。跳上船后,便急着拿出相机,拉长焦距,近了,近了,原来是一位背男牵女的母亲雕像,这就是当地有名的韩江源石雕。

终于到岸了,还没等船夫停稳船,我们的脚早已随心飞上岸,很快就踏上了一个九环石砌平台,这是石雕基层。只见每环内侧栽种四时花木,置石雕母亲于花团锦簇之中,边沿用石雕栏杆环护。三条呈光环状石阶直达亲水平台。“很高啊,我要踮起脚才能摸到雕像啊。”我说。“当然,你看”,张师姐指着雕记说,“上面刻着‘石雕母亲高9.8米,重136吨,石雕母亲为头扎发髻、背男牵女、勤劳善良的客家妇女形象,与对面的睡美人遥遥相望、相得益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此母亲临江回首,若有所思所望,是不是在想:光阴如水,渐渐流逝,儿女都长大了,他怎么还不归来呢?唉,夫啊,当归了。“这里的青壮男丁都外出工作,留下妇女在家照顾老幼,想必此母亲背男牵女在待夫归吧”,我想起了安徽那些母亲石雕形象,便脱口而出。“不是。”母亲出身于汇城村的温同学说,韩江源石雕是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的标志性建筑,意为世界客都的人文秀区梅州大埔与潮汕平原一衣带水,客潮两地人同饮母亲河水成长,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妙哉!雕塑家独运的匠心大概是这样吧:韩江源石雕屹立于天地之间,依山傍水,母亲象征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河,三个孩子代表一衣带水的客潮两地的兄弟姐妹,他们的情谊如此三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但愿吧,不到山无棱、天地合、水无源之时,客潮两地人同饮母亲河水,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的情谊不会改变。

[NextPage]

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三河中山纪念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脑子不断反复地涌现孙中山先生此句名言,双脚不由自主地迈进为纪念“国父”曾经在此为革命努力而建造的三河中山纪念堂。

放眼环视,纪念堂典雅端庄,为钢筋水泥二层楼房,面积约500平方米。拾首仰望,正门墙上的额书“中山纪念堂”五个大字刚劲有力,为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纪念堂面前是两根石华表及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铜像座壁面写着“天下为公”四字。铜像的孙中山身穿军袍,威风凛凛,两眼高瞻远瞩,眺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左手撑腰,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其胸怀大志,正气浩然之风貌,让人肃然起敬,令我脑子突然蹦出他的教诲“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的确,孙中山先生正是持这种勇往直前的信心,带领救国仁人志士推翻了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三河镇虽然处于交通闭塞,发展举步维艰的山区,但相信三河镇的人民会紧记“国父”的教诲,满怀信心,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尽快跟上小康社会的步伐。

阳光刺眼,朦胧间望进中堂,刹那间被吓了一跳,“怎么会有几个军人在里面?”“那是蜡像啊。”小古同学笑着说,我便心砰砰地快步上前细看,原来真的是几座栩栩如生的蜡像,它们再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与陈炯明在天主教堂内商议粤、桂、滇三地联军大计,敦促陈炯明援闽护法的情景,随侍有蒋介石、胡汉民等人。堂内正中位置的孙中山遗像上方有孙中山真迹“博爱”二字。正中横梁有两块匾额,一为蒋中正手书“景仰国父”,一为林森手书“作君作师”。

拾级而上,在二楼可以看到“国父”孙中山、“国叔”徐统雄、宋氏三姐妹等等名人的图文资料。浏览孙总理的生平简介、大事年表、音容笑貌、著作文章、题词手迹,我心里不断“刷新”孙总理的形象,不断升高对孙总理的敬佩爱戴之情。想总理一生尽瘁国事,弥留之际,还号召国民“和平……奋斗……救中国!”,如此爱国,怎不使江山为之动容,天地为之哭泣?总理啊,您的夙愿实现了,中国不仅自由平等,还正奔向和谐安康的社会,更振奋人心,让世界为我之自豪为我之欢呼的是,我们的祖国即将举行举世瞩目,世界欢腾的奥运盛会。您老人家,在天堂看着您子孙的成就、祖国的辉煌,一定笑得合不上嘴吧。。。。。。

“发什么呆呢?来看。。。。。。”收拾余思,随同学走到堂前,一座富有传统色彩的牌坊映入眼帘,它正是同时兴建的中山公园的正门,石牌坊上段的“中山公园”四个隶书大字为胡汉民手书。据了解,门内的通道两侧分立着明代雕就的石羊、石马、石虎及手执朝笏仲翁各一对,石雕高近二米,栩栩如生。纪念堂右上侧为荷池、碑亭,碑高约三米半,由乡人、前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范器撰记,书法家陈力堂先生隶书携石,碑文翔实记载了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兴建的缘由始末。

据了解,这是中国最早兴建的孙中山纪念堂,新出土的《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记载,它始建于1929年。那时1918年4月中旬,孙中山先生来到大埔县三河坝,与驻三河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商淡联合桂、滇、粤三军北伐讨袁事宜,受到三河民众的夹道欢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三河活动的革命事迹,1929年三河镇人徐统雄到海外募捐巨资,在三河汇城村凤翔山脚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道周围的空地上兴建了中山纪念堂,并作碑记留念.

汇城村的老人回忆,过去中山公园门内甬道两侧分立着明代雕就的石羊、石马、石虎及手执朝笏的一对仲翁遭摧毁,六角碑亭和《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也受到破坏。正当有人举锤欲砸石碑之时,时任汇城村小学副校长的饶仕健老师站出来仗义执言,说这是文物万万不能砸,并得到了许多村民支持,这才使石碑幸免于难。后来此处建小学运动场,而当年护碑人饶仕健亦已作古,石碑便被埋在地下长达37年之久。2003年11月,大埔县文物保护部门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在汇城村小学的运动场地下挖掘出《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据考证,初步认定该石碑为广东出土最早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之碑记,而根据碑文记载,从而使文史专家们印证了中山纪念堂的建成年代。这块《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长4.5米,宽3.6米,厚0.3米。碑上字迹清晰可见,碑文提到三河镇为梅河、汀江、梅潭河之汇,水患频繁,“一流之涨,街衢为之淹汩,城浸时可及旬”。后在倡建中山纪念堂与中山公园的同时“募集巨资,筑避水所于官山之下”并记载:“总理苦斗一生,所为无非为国为民,今以堂为纪念,其亦师其爱国爱民之志欤”,“爱乡之心,原为爱国之本,未可以其事小而讥也。苟善推之,可扩充而至于世界人类……”总理虽逝,但其救国为民的精神永垂不朽,岂不让后人相继纪念他,效法他呢?

观毕,一股对孙中山忧国忧民,毕其生于革命的崇敬之情由衷而出,久久不散。三河中山纪念堂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是历史文化遗迹,更在于它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人民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忧国忧民,天下为公,博爱无边的精神。

[NextPage]

明代青砖惊现,爱心重缮古城----三河明代古城

走过光阴20载,还没登过北京的明长城,也没登过南京的六合明代古城,但登上大埔的三河明代古城,也聊以安慰,算领略过明代城墙的英姿气魄。

站在城脚下,听旁边的当地居民范伯伯介绍,三河古城是我省迄今为止发现和保存最完整的明城墙而显得非常珍贵。据当地县志记载,位于梅江、汀江、梅潭河汇合处韩江源头的三河明代古城,筑于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三河城为砖石结构,城墙长1547米,高4.5米,上宽2.4米,下宽3.3米。整座城墙设有垛堞918个,开4门,东面叫“永清门”,南面叫“宣和门”,北面叫“拱极门”,西面叫“镇宁门”。现仅存南门、西门及近600米长的残墙。

拾级而上,登上“宣和门”城墙,举目四望,青山绿水,客家古民居的胜景尽收眼底。当日,万里碧空,阳光普照,虽没有出现像晚唐诗人韦庄登临台城时所描绘"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凄美烟雨图画,但汇城的远山近水,波光粼粼,山岚倒影,起伏晃动,别致客居之景,已足够令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令人惊喜的是,听范伯伯说,2005年9月,大埔县委、县政府筹资28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修复现存的南门“宣和门”、西门“镇宁门”及连接两门的600米长残墙,将这罕见的明代古城墙开发成文化旅游景点。正当施工队伍苦于如何用现代的砖再现原貌时,喜出望外,在修复坍塌城墙原址开挖基础时,竟从地下挖出大量440多年前明代修筑城墙时烧制、后来城墙坍塌深埋在地下一二百年的明代城墙砖。工人们将这些城墙砖清洗后,按现存城墙的式样精心砌筑修复坍塌墙体、垛堞及两门的箭楼,用了10多万块青砖。

“为什么建这些城墙呢?”小李问,“三河古城是闽粤赣边区出海要塞”,范伯伯便把一段历史娓娓道来,“这里宋代曾设行宫,立王子殿,指挥与元抗争。在明代设镇和兵防、驿站、巡检司。清初设将军府,饶平总兵吴六奇曾在此驻守。1918年,孙中山到三河古城商议援闽之事时,曾在城里的毓荪楼居住过。这里上通闽西赣南,下接潮汕平原出南海,自古便是闽、粤、赣边区出海要塞,而且历史上一直是闽、粤、赣三省的盐运枢纽及中转站。”

令我钦佩的是,从城墙的牌记可知,这些城墙的修复所用的资金多数来自于家居简陋破旧的村民的爱心捐款,怪不得南门前还建了个爱心亭。还有,听说,修复城墙时,按现代施工方法1个月便可完成的工程量,但施工队不惧麻烦,足足干了4个月才完成,而且修复部分使用的10多万块砖全部是0.15米宽、0.32米长的明代城墙砖,使修复后的城墙与原存的残墙既统一又不减岁月留下的痕迹和历史沧桑感。

三河明代古城体现了汇城村的辉煌历史,更体现了当地村民保护文化古迹的崇高品格。

[NextPage]

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之墓

烈日当空,看完中山纪念堂后,我们队员已经筋疲力尽,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下,温同学就问我们:“你们可听说过岭南第一名臣吗?”不料,我们say yes,都是摇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是何方神圣?那么神秘。”我迫不及待问。

温同学没有马上直接回答我,还是卖起一段关子来,说:“自明代以来,以潮州、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地区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可谓人杰地灵,‘江山辈有才人出’,为国建立功勋并为后世景仰的名臣层出不穷,其中建功最为卓著、官阶最高的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三边”总督。”“那岭南第一名臣就是这位总督啦?他的大名是什么?”小张同学皱着眉头,歪着脑袋问。“叫翁万达”,温同学答完便叹“唉”,接着又说,“由于传媒与文艺作品很少提及这位“岭南第一名臣”,以致世人只知道明代有抗倭名将胡宗宪、戚继光,对翁万达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件憾事。不过,在粤东地区,翁万达几乎是家喻户晓,在粤东政府与百姓中有着崇高的威望,这位已经去世450年的嘉靖名臣至今还深受人民怀念与尊敬。清明之日,当地居民会以供香烧炮的传统方式追思这位明代名臣听乡里人说,翁万达是明代中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一位对明朝及周边国家的国情有着清醒认识的政治家。他实施了一系列“以我之长克敌之短”的军事战略,在巩固边防的同时,促进边境贸易的开放,取得了百年未有的和睦局面,其见识高人一筹,其清醒的思维至今还有积极意义,那就是边境不能世代为敌,干戈必须化为玉帛。”

我们边听温同学介绍,边随他走向位于虎神山的翁万达之墓。沿着蜿蜒盘桓的三河坝乡左侧小路,拾石梯而上。一路见清澈的山水叮咚而下,一路伴随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柚树林,柚香飘飘的柚子直叫人流口水。听说,待清明前后即柚树开花的季节,柚花如同白色的玉兰,散发出浓郁的芬芳,柚花上停着一只只的蜜蜂,给沉寂的墓园带来一片生机与活力。

终于爬到了,只见是一座形同“太师椅”的大型墓园,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嘿,这里有个石猴子,但又不是很像,又像。。。。。”还没等小古同学说完林师兄就说:“这是石狗吧。”看着碑记的温同学说,“你们都错了,这是石羊”。闻声上前,原来他们说的是墓道两旁竖立着的石雕,温同学接着说“这是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它们封建帝王对功臣的褒奖与荣耀,喻‘千里扬威’之义(‘马’取千里之马,‘羊’谐‘羊’,‘虎’寓威意)。你们看,墓的右侧那里的一座碑亭,碑文说‘世必有非常之事,后必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后必有非常之功。翁万达正是所谓非常之人,经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

有什么大事伟功呢?据了解,翁万达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有胆有识的军事家,敢于干事,每遇国难,头脑冷静,善于分析,对敌我之长短了如指掌,指挥作战几乎是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他指挥的第一战就兵不血刃地平息了安南对明朝的侵犯,解除西南边境的心腹大患。朝中大臣认为征讨安南非翁万达不可,要求他留任广西,于是改任他为广西右参政。西南边患解除后,北方战事又日日吃惊。1544年后,他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化、大同、山西、保定军务,也就是北方战区总司令。面对北方强敌——蒙古部落俺答,他一方面加固长城,使得敌人不敢轻易进犯,另一方面非常重视收集敌人情报。每到秋天,他就派出如同“飞虎队”似的侦察部队,擒获小股敌军,押回明军大营,从俘虏口中了解敌军动向。俘虏一到军营,翁万达亲自松绑,好言相劝。他下令严禁杀死降卒,如有人杀死降卒,就要杀人者抵死。有人来降,他安抚如同亲人,于是他的情报越来越多,对俺答部落的认识越来越深,成为明朝中期对西北形势的明白人。他在给嘉靖皇帝关于收复河套的奏章中,对敌我形势作出了合乎实际的判断。认为我军千里出击,即使取得小胜,回师尚且艰难,倘若失去向导,全军就有覆灭的危险。”他的分析是对的。明朝初年,国力强盛,明成祖以全国之力,五下大漠,率兵50万,就是找不到蒙古主力作战,最后是无功而返。明英宗少年气盛,率50万大军出击也先,不出300里,就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全军覆没,当时也先的骑兵不超过3万人。

翁万达还力主通贡互市化干戈为玉帛。在对明朝北方主要威胁——蒙古俺答部落的方针上,翁万达与朝中大臣发生严重分歧,也就是以武力一举消灭敌人,还是以通贡互市求得边境安宁,意见完全不同。自明朝开国以后,蒙古就一直是北边的心腹大患,边境几乎没有安宁过。明朝自“土木之变”后,北疆形势急剧恶化,在与也先、俺答的多次交锋之中,明军是败多胜少,北京城一度被也先部落包围。但这时的蒙古部落没有了当年成吉思汗的雄心,并不想灭亡明朝,只是想抢劫财物,改善一下处境与生活。在当时,要想得到汉地的物资,只有两个途径,一是贡市贸易,二是武装抢夺。明军也有一批能战将领,对蒙古军造成很大杀伤,蒙古军付出的代价很大,抢来的成果并不多,远不及贡市贸易的好处多。认识到这一点,俺答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就是求贡,双方罢兵,互通贸易,各取所需,边境求得安宁。翁万达是通贡互市政策的支持者与推动者,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嘉靖帝于30年同意通贡互市,俺答期待已久的马市终于在大同开市了,蒙古部落的马匹进入内地,内地的生活物资顺畅地流入了蒙古,一时间,边境的地平线上出现了和平的曙光。这一政策很快就告中断,中蒙边境又是剑拔弩张,处于无休止的战争状态。翁万达为之奋斗的通贡互市、维护边境安宁的政策,在他去世20年后,终于得以实现。俺答表示对明朝臣服,明朝则同意在边境多处开设马市。绸缎、布匹、粮食这些民用物资,能无限制地进行交易,边境贸易一直持续了40多年,边境和平也持续了40多年。这40多年的和平成为了明朝270多年历史上,甚至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汉族与游牧民族关系史中最灿烂的乐章。

“翁老生前运筹帷幄,叱诧风云,如此不可一世,想必许多人敬拜他,难怪赢得‘岭南第一名臣’的美称。”“翁老生前受敬拜,逝后也受千夫拜呢。”温同学说。“怎么会,在这荒山野岭。”我百思不得其解。“你们看”,温同学指向墓前远方,对我们说,“翁万达墓正处于粤东“三河”,即汀江、韩江与梅潭河的交汇处,面对着粤东主要河流——韩江。在明代,韩江是连接梅州、潮州与汕头的交通要道,河上船队云集,风帆成片,到了夜间,航船挂起灯笼,火光闪烁,星辉熠熠,成为韩江的一大美景。翁老每天都在欣赏此美景。因此他的墓有“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的美称。

我心想:此墓依山傍水,又不乏人家灯火相伴,可谓是风水宝地。如此壮大,如此豪华。想必翁万达身家不少,才使得其家人能如此厚葬他……还没想完,听温同学介绍,我便知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原来,翁万达墓乃是泰国华人重修的。明嘉靖三十一年(1522年),翁万达因背疽发作而病逝,终年55岁,明嘉靖三十三年(1524年),葬于大埔县三河镇虎神山。1966年,一伙盗墓贼挖开翁万达墓,原以为墓中有稀世珍宝,结果一无所获。有人发出感概,说:“翁万达身为兵部尚书,位不可谓不高,权不可谓不重,而随葬如此简朴,为政廉贞,实为楷模。”于是就收拾遗骨,但墓园已被糟蹋得一片狼藉。翁万达墓的惨状引起了泰国潮州藉名士陈宪的关注,他认为翁万达是明代屈指可数的贤臣,泰国与中国虽是不同的国家,但崇祀先贤、保护陵园的心是相通的。翁万达作为中国先贤,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其陵墓应予修复并保护。1981年,陈宪出巨资修复了现在所见的翁万达墓。墓分上下两宅,上宅为翁万达的棺柩,内放翁万达的遗骨,下宅为翁万达的墓志铭与纪念碑,右侧再建两层小楼,为瞻仰人士的接待室。

边下山,温同学边问:“你们听说过‘孔子出周(舟)未”,电)光武(舞)起汉中。’此对联吗?”“不听过”“那你们知道潮州俗语‘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是什么意思吗?”“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潘师姐睁大眼睛问。见我们好奇的样子,温同学又当起我们的讲解员,“传说翁万达是张飞转世,因有一次皇宫失火,嘉靖皇帝见有神圣帮助灭火,便问:救火何人?该神圣说:二弟关羽,嘉靖便知自己是刘备转世,便问:三弟何在?关羽与他说:镇守三关,他就知是翁万达。潮州俗语:“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喻非凡奇才。

还有一个传说,说翁万达年青时要过渡到府城,渡公就说:我出个对你对,对得好,免渡费,对不出,收双倍。翁万达说:好。渡公以船后橹孔为题“孔子出周(舟)未”意为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的西周未年。这个对很难对,翁万达很后悔:出双倍渡费是小事,但对不出被看不起事大,好在渡船要走一段时间,他可以慢慢想,真是“一肚如东海,一时想无来”。心越急越想不出。但渡船到半溪时,刚好雷阵雨至,天上电光闪闪引发他的思路,马上回对:(电)光武(舞)起汉中。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的中兴指汉朝中期(西汉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共二百一十四年,王莽篡位十六年,刘秀建东汉至公元220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算为中间)渡公非常佩服,不收渡费,巧对也流传至今。”

[NextPage]

壮大神奇的范氏大屋

下了神虎山,午饭罢,便来到了充满神奇色彩的范氏大屋。此大屋由200多套瓦房接连而成,庞大壮观。说客家人热情好客,一点也不错,当们走进一户人家门时,屋主便兴高采烈地招呼我们,边沏茶边跟我们聊起来。听他说,范氏大屋有一座房子很神奇,传说曾经有一户姓范的人家为和一户姓齐的人家争此房子所在地,便在一夜之间建起此房子,还养鸡养鸭,开地种菜,把房子弄成像一座已有人久住的旧房子,结果在第二天,齐家的人带着官府来时,目瞪口呆,无奈退出了此地之争。

参观完,渡船离开汇城村时,想起这些名胜古迹修缮的资金多数来自于贫困村民的爱心捐款,百姓甚至舍身救护古迹,我心潮澎湃,好想亮开嗓子喊:”汇城村的兄弟姐妹们,感谢你们为我们修护这些名胜古迹,崇敬你们保护文化遗产的崇高品格,相信你们重振往日辉煌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于二〇〇八年八月四日凌晨

时间:Jul 13, 2008 9:03:00 AM

© 版权所有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www.6165.com|官方入口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